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從深耕學術到引領學科發展,從高校管理者到國家級思政課教學設計的領航者,無論身份如何變化,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楊曉慧始終與青年并肩同行,以高度的時代責任感和強烈的問題意識,構建起立足重大現實需求的理論體系與實踐范式。
楊曉慧長期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這一學科既要求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也呼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能力。楊曉慧多年如一日,躬身投入其中,一邊積極推進學科體系的發展與完善,一邊推動教育實踐的創新與深化。他堅信:“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講出思想的水平;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講出信仰的意蘊?!?/p>
在楊曉慧看來,“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魅力在于其科學性。這種科學性并非自然科學實驗的可重復性,而是一種徹底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一方法論不僅深刻塑造了他的學術視野,更成為一種思想武器,運用于他學科建設的實踐中。
作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楊曉慧格外注重以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審視和摸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之道。他深刻認識到價值觀教育既是永恒的人文命題,也是深刻的時代性問題,必須從內在獲得國際性視野和時代性意識。多年來,楊曉慧和他的團隊堅持面向國家意識形態建設戰略需求,立足國際視野,扎根中國大地,開展價值觀教育國際比較研究,先后獲批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當代青少年德育研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國家留學基金委“中外青少年德育比較研究創新型人才培養項目”等多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平臺,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13所世界頂級高校開展深度合作。
楊曉慧的學科建設之路,始終扎根于實踐的土壤。在他眼中,思政課是一門有“大學問”的課堂,如何讓其吸引青年的學習興趣,是眾多高校共同面對的課題。楊曉慧深入開展大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研究,把握其群體性認知規律與行為特征,努力把“大學問”轉化成“活課堂”。在擔任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期間,他大力推動學校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出“大思政”理念,打破傳統的學科壁壘和課堂局限,讓思政教育融于日常、潤心無聲。這一探索,不僅在校內落地生根,更走向全國,入選中組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文化建設》。而在他身后,一支學術方向一致、凝聚力高、執行力強的學術團隊也逐漸成長。近日,由楊曉慧領銜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團隊獲評第四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理論并不是無根的浮萍,也不是抽象的思辨,它必須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反映人生關切?!边@是楊曉慧對自己治學與教育經驗的總結。他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活躍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研究與應用的前沿陣地。今年四月,中央宣傳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新時代職業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楊曉慧及所帶團隊受委托開展前期調研工作。談及該文件的起草背景,楊曉慧指出,共享經濟、零工經濟和平臺經濟等新興經濟形態的崛起,正在逐步打破傳統職業道德的框架和邊界,使得傳統的倫理機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為此,楊曉慧及團隊緊密結合各行業實際,通過全國范圍的大規模調查等系統性工作,形成全國《職業道德建設狀況調查報告》,為起草文件提供全方位的數據與理論支撐。
作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楊曉慧圍繞“培育新時代青年積極向上的職業價值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人才支撐”“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人心”等議題積極發聲,“思政教育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系統工程,我將持續關注和深耕,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轉型貢獻力量。”(光明網記者劉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