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 于蓉蓉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于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成功舉行。日本首相特使、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參加了本次論壇,向習近平主席轉交了安倍晉三首相的親署信,表示日中關系重回正軌令人高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有著巨大潛力的宏偉構想,日方積極評價中國通過這一構想為世界和地區做出的重要貢獻,日方愿同中方就此加強合作,支持兩國各界、特別是青少年間開展廣泛交流。事實上,日本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一直在轉好。去年10月25日-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中國時也提到,“一帶一路”是有潛力的構想,日方愿同中方在廣泛領域加強合作。當時,日本媒體對“一帶一路”依然抱有質疑,時隔半年,日本媒體對中國“一帶一路”的態度也發生了許多改變。
第一,日媒更加公正看待“一帶一路”國家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債務危機問題。安倍訪華期間,日媒對“一帶一路”評價基本偏向指責“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一帶一路”國家的債務危機問題。而此次峰會期間,日媒對美國指責中國的“債務陷阱”問題評價更為客觀。《朝日新聞》在一則關于馬來西亞“一帶一路”融資問題的采訪中提及:“中國沒有欺負誰,而是真心實意地想幫助馬來西亞”。針對美國“債務陷阱”的指責,中國隨即與馬來西亞進行協商,修改了鐵路路徑,縮減支出費用以減少馬來西亞的負擔。《讀賣新聞》指出,中國否定了美國的“債務陷阱”的指責,但中國也意識到國際社會質疑的問題,在本次峰會中做出確保“一帶一路”融資透明性的承諾。
第二,日本與“一帶一路”的有條件合作取決于中美關系。安倍訪華期間,針對安倍與中國達成的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協議,《讀賣新聞》認為,日本沒有直接表示支持“一帶一路”,當中國達到日本倡導的“高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后,日本政府才會推動日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并強調日本政府希望中國達到的四個條件:開放性(建造的基礎設施能夠被所有國家和企業使用)、透明性(項目立項等要遵循國際標準)、經濟性(要把“長期使用”的概念放在心上,使核算達到收支相抵)和東道國財政健全性(不得借出超過東道國償還能力的資金)。而此次峰會期間,《每日新聞》指出,雖然日本提出第三國投資的四項原則,但實際還要看中美關系而定,如果中國能改善與美國的關系,日本愿意進行合作。
第三,日本憂心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影響力擴大。安倍訪華期間,日媒都認為中國希望利用日本的國際影響力和經濟實力繼續推行“一帶一路”。而此次峰會期間,日媒更多表現出對中國影響力激增的擔憂。《讀賣新聞》指出,包括緬甸、泰國和馬來西亞在內的東南亞各國紛紛對“一帶一路”轉變態度,各國中止的“一帶一路”項目經過與中國協商調整再次啟動,許多國家對華依賴程度增加,支持中國的國家也在增加。同時,澳大利亞一些州政府宣布加入“一帶一路”建設也讓日本憂心忡忡。《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由于日本企業對東歐四國關注度不斷增高,日本也將擴大與東歐四國的合作。但目前東歐四國均參加了“一帶一路”建設,匈牙利總統更因為需要優先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而缺席了與安倍提議的V4首腦會談。據《每日新聞》報道,日本對華采取軟硬兼施的措施,一方面派出特使出席峰會,一方面安倍首相進行巡訪。日本擔心中國的影響力擴大將對日本在釣魚島等問題上不利,所以本次安倍出訪主要是為了確認各國對日本的合作態度,同時共商如何共同引導中國在海洋秩序、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遵循國際準則。日本仍然擔心雖然中國對一系列指責表現出低姿態,強調要遵守國際規范,但中國會制定自己的國際規范。
日本媒體的態度顯示出日本對“一帶一路”的復雜心理,從抵制、觀望到積極參與,時至今日,中日兩國的合作仍具有合作與競爭的兩面性,且合作和競爭都在不斷強化。對此,中方應加強與日方溝通、增信釋疑,靈活合作,重視日本經濟界的作用,從而積極推進中日在“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合作。
(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7CJL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