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 曹潤青
經過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亞洲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面對歷史的滄桑巨變,亞洲的未來既關乎亞洲各個國家,又影響整個世界的發展全局。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與全球性挑戰、風險不斷加劇的局面下,亞洲應如何自處并面對世界,成為世人廣泛關注的議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明確指出,回顧歷史、展望世界,我們應該增強文明自信,在先輩們鑄就的光輝成就的基礎上,堅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努力續寫亞洲文明新輝煌。展示了亞洲未來的美好前景,對繼續推進亞洲各國共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總結亞洲文明,增強文明自信。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歷史上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深厚的文明積淀正在并將繼續為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和國家間平等友好相待提供強大支撐。在亞洲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先后孕育了人類的文明。從宗教到哲學、從道德到法律、從文字到語言,從詩歌到繪畫,從禮儀到節慶,亞洲文明表現出高度成熟又相互區別的文明形態,奠定了亞洲寬廣深厚的文明根基。此后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不同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雖然各自的文化、宗教、信仰不同,但是亞洲人民以各種方式廣泛開展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延續并共同拓展亞洲文明。可以說,亞洲文明從它的起源開始到后續的漫長發展,在整體上呈現為一個多元多向、相互借鑒融合的發展過程,而這一文明發生演進的獨特過程賦予了這片土地更加開闊與厚重的底色,成為支撐亞洲國家共同發展與團結合作的堅固基石。
展望亞洲未來,深化合作共識。人類通過構想未來而改變現在,對未來的不同設想影響著人們當下的思想觀念和道路選擇。亞洲人民期待一個“和平安寧”“共同繁榮”“開放融通”的亞洲。和平安寧是亞洲國家發展的前提,安居樂業、普遍安全是亞洲人民最重要的福祉,沒有了和平安寧,一切都會失去基礎、淪為泡影;共同繁榮是亞洲國家發展的追求,只有經濟繁榮、國家昌盛,人民生活需求得到普遍有效地滿足;而開放融通則是維護亞洲和平安寧與實現共同繁榮的方式,亞洲各國雖然同處一塊大陸,然而各國國情不同、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各異,各國只有在開放交流中增進共識,在求同存異中增強互信,才能在更大的視野中消除隔閡與擱置爭議,共同促進并最終受益于亞洲整體的發展。和平安寧、共同繁榮、開放融通代表了亞洲人民最為基本與普遍的利益訴求,是亞洲人民的民心所向,在根本上將推動和塑造亞洲歷史的發展。
立足亞洲當下,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總是從歷史走向將來,而連接歷史與將來的唯有現在。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文化交流互鑒的健康展開需要引導和規范,否則就會被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裹挾,以某個國家或某個文明的立場區分文化的強弱、敵我、親疏、遠近,從而最終造成人類的互相敵對與傷害。為此,從文化交流的歷史經驗及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出發,要做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需要“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四項主張各有側重,又彼此涵容,形成了關于文明交流發展規律的有機整體。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強調了文明是多元與平等的,從哲學的存在論上明確了不同文明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有力質疑了個別文明中心論的狹隘立場;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從認識論的角度回答了如何看待不同文明的問題,強調應當以寬容和欣賞的態度對待不同文明,反對文明沖突論的消極觀點;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指出文明交流的方法在于打破壁壘、取長補短、兼收并蓄;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則從文明交流的結果強調對不同文明的學習能夠激化自身文明的活力,增添文明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