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李承福
師者,其初心與使命在于教書育人。而教書育人是心靈意識的感通,是建立在對師者學識、能力與品格的信任與敬重基礎之上,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所以說:師德,師者教書育人之基。師德是教師素養的最基本方面,是對教師個人行為的規范要求,同時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影響著學生學習期間的成長,還影響著學生人生道路的選擇。
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近些年來,我國教師學歷層次明顯提升,為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思想政治弱化、個人主義較重、育人意識淡薄、看重名利、治學不嚴、團隊精神淡漠等等有違師德的現象不時在新媒體曝光,嚴重影響了教師形象。引領學校師德建設,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由之路。
一、以“九個堅持”為方向,把言傳與身教統一到教育事業中
對于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九個堅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
這“九個堅持”,非常全面概括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領導保障、根本任務、戰略優先、辦學方向、辦學基點、辦學體系、教育改革、教育使命、基礎工作,內涵非常豐富,是我國教育事業規律性認識的新高度。全國所有教師必須以此為方向,練就教書育人過硬本領,不斷豐富和完善知識結構,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影響和帶動學生,把言傳與身教統一到“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偉大教育事業中。如此,教師才能做到“明道”“信道”“有道”“傳道”,不斷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以“四有好老師”要求,樹立師德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師德建設提出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實學識”“要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要求,“要有理想信念”居于首位。教師自身若喪失理想信念,缺乏正確理論的學習,教學就會失去動力,教育就會迷失方向,唯有“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才能做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才能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因此,學校必須充分利用崗前培訓、政治學習、報告講座等多種渠道和多樣形式,吸引教師參加師德教育活動,勤抓新進教師的師德教育。學校還要充分發揮中老年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帶領作用,樹立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理想,樹立終身從教的獻身精神。
三、按“六要”要求,提升自我修養
2019 年 3 月 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對思政教師提出了“六要”要求,即“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些要求,為解決當前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指明了方向。
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老師自我修養。教師應當嚴格按照這“六要”要求,高標準完成自身建設,不斷發揮自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同時,要始終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不斷自覺提升自我修養,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弘揚尊師重教的風尚,增強教師自我價值認同
良好師德的塑造與保持,不僅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也要優化學校教育的制度建設,更要提升教師的自我認同感。
就社會來說,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
就學校來說,一方面必須健全教師的考核、監督、激勵機制,不斷提高教師待遇。積極為教師的學習、工作、生活創造必要的條件,優化工作環境。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視感情投資,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關心青年教師的工作、學習、戀愛、婚姻、家庭、住房等問題,建立留人留心的新機制,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
就教師個人來說,必須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自身價值,把自我價值目標與學校的奮斗目標結合起來。教師體驗到“人民教師無上光榮”,“珍惜這份光榮,愛惜這份職業,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從而加強師德修養變成教師自覺自愿的內在需要,內化成為教師內在的德性自覺,進而促使其在師德師風上達到知行合一,“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