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潘同人
進入新時代,我國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狀況出現了一些結構性變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大學生越來越認同“中國之治”。與此同時,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主要表現形態還是對發展績效的認同,具有新舊交替的特征。
一、當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主要表現形態
當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主要表現形態是“績效認同”,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認同。如果進一步區分認同對象,可以分成四種類型:
第一,對標志性成果的認同,即對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認同。這種政治認同的對象大多與基礎設施建設或科技創新有密切的關系,諸如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天宮一號、量子衛星等標志性成果,可以突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在教育過程中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
第二,對績效數字的認同,即對體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指標和數據的認同。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我國各領域發生滄海桑田式的變化,可以用各種績效數字精確地表達出來,這種表達形式在教育中往往具有比較強大的說服力,促使大學生對我國的制度優勢產生理性認識。
第三,對主觀感受的認同,即大學生對自身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各種主觀感受的認同。政治認同的對象未必是有形的,也未必可以用數字來表示,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主觀感受同樣可以成為政治認同的源泉。當代中國的發展成就包括人民群眾心理層面的顯著變化,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顯著增強,就是這種心理變化的直接反映。
第四,對發展成就對比的認同,即通過縱向的今昔對比和橫向的國際對比而產生的認同。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今昔對比,以及中國在國家治理績效方面與其他國家的橫向對比,都能讓大學生更清楚地看到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強大效能。這種對比使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建立在更加宏大的時空背景之上。
二、大學生政治認同形態轉換的內在邏輯
進入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具體形態開始從對發展績效的認同轉換為對“中國之治”的認同,即對當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認同。對發展績效的認同,建立在各領域、各層次的成就之上。對“中國之治”的認同,建立在成就背后的治國理政深層邏輯之上,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整體認同。現階段,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形態正在發生著結構調整,新舊兩種形態的政治認同長期并存,并且相互支撐、相互轉化。一方面,認同發展績效是認同“中國之治”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認同“中國之治”是認同發展績效的必然升華。
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態轉換,符合人類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認同發展績效,通常表現為認同發展的“器物”維度。認同“中國之治”,則是認同“器物”背后的制度因素。如果說認同發展績效還停留在“是什么”的層次,那么認同“中國之治”已經上升到了“為什么”的層次,大學生開始關注和追問成就背后的原因,也就是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超大國家是如何實現有效治理的。大學生政治認同形態的轉換,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必然過程。
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態轉換,體現了從探索嘗試到成熟定型的歷史邏輯。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從“不爭論”到“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黨中央在治國理政方面經歷了一個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各方面制度在改革中逐漸形成、完善并固定下來。在思想領域,大學生對我國政治發展的認知也是一個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他們對我國國家治理的看法也在逐步定型。在這方面,大學生主觀世界的發展演變過程與客觀世界的改革實踐過程是基本一致的。
三、推動大學生認同“中國之治”的基本方略
推動大學生認同“中國之治”,關鍵在于加強和創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此,應該著眼于“中國之治”的宣傳教育特點,從學科發展、師資隊伍、內容建設、話語體系和方法選擇等五個方面采取適當的方略。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要體現“中國之治”的內在要求。“中國之治”的實質是中國國家治理的內在規律,是一門系統性、綜合性很強的科學,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要博采眾長,積極吸收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的優秀成果,不能滿足于自說自話。要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積極與其他學科開展交流對話,在兼收并蓄的過程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守正創新。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要適應“中國之治”的知識結構。“中國之治”涉及到的知識結構十分復雜,將“中國之治”轉化為適合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大學生的教育內容體系,要求教育者具有更加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更加開闊的理論視野。為此,高校要結合本單位實際,調整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結構,積極為思政課教師搭建培訓和進修平臺,幫助思政課教師更新和升級知識結構。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設要契合“中國之治”的宣傳規律。“中國之治”的優越性不是刻板的宣傳,而是實實在在體現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當中的,教育者可以從眾多的生活瑣事與細節中挖掘出我國國家治理的優勢。在選擇教育素材時,教育者應該堅持貼近生活的原則,將“中國之治”所包含的宏大敘事嵌入到表現中國百姓日常生活的教育素材當中,以生動親切的教育內容打動大學生,增強他們對“中國之治”的認同。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要反映“中國之治”的話語特點。話語是內容的載體,要讓大學生理解和接受教育內容,必須創新教育話語。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主要圍繞著人物、事件、理論和政策四個要素展開。要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中國之治”,意味著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中增加制度因素,構建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價值導向的“制度話語”。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選擇要貼近“中國之治”的傳播路徑。“中國之治”是有關制度發展和制度運作的命題,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大學生理解“中國之治”的難度要高于對其他發展成就的理解。這就決定了對“中國之治”的傳播,必須有教育方法方面的創新。教育者應該堅持思辨性與體驗性相統一的原則:一方面要通過小范圍研討等方式,增強教育過程的思辨性,以加深大學生對“中國之治”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創造各種條件,模擬制度運行,使大學生在體驗中學習較為抽象的制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