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中央民族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狄鴻旭
受疫情影響,當前農民就業務工、鄉村文旅、種養殖業、春耕備耕等涉農領域,都遭受不同程度損失,鄉村產業發展存在風險挑戰。面對疫情影響,我們必須敢于直面挑戰、全面分析風險,在解決矛盾過程中推動事物前進,在轉危為機的實踐中實現鄉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綜合研判,用好惠農利農政策措施
突如其來的疫情,從長遠看,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潮流中,中國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現代化的重要節點。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和各地一系列穩經濟、促增長的舉措實施,“三農”工作需結合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結合中央精神和地方實際,結合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和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充分運用政策支持,實現統籌推進。
在勞務用工輸出和輸入重點地區,針對疫情造成的建筑業、制造業等生產行業用工短缺,以及復工復產后可能形成的熱點行業、新興領域用工短缺,雙向協調配合,組織務工群體、開展培訓引導、實現用工對接,在服務復工復產中推進農民就業。抓緊抓實稻谷、小麥、大豆、玉米、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的春耕備耕,結合對重點企業重點行業的幫扶舉措,針對原材料供給領域可能出現的需求調整,提升農業對國民經濟的保障能力,在糧食安全穩產中惠農利民。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深化疫情防控的區域協作,完善生產、物流、交通、市場等服務保障環節,壓縮由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交易成本,培育“菜籃子”區域、地域、縣域的多層次保障體系,在生活物資保障供應中實現農民增收。在做好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群眾組織引導等工作基礎上,籌劃布局戰勝疫情后即將開展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建設。
順勢作為,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
結合疫情對社會影響,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一是盡快對部分產業進行調整。疫情過后,國家將加大對醫療衛生、應急物資等領域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種養殖的方向可以向藥材、物資加工原料等領域調整增產。在疫情爆發后,中央要求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堅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這意味著要指導農戶,迅速調減如蛇、果子貍等農村特種養殖產業,依法對食用型特色養殖關停,原料加工型養殖調整,并鄉村餐飲經營引導向科學綠色飲食方向轉變。
二是產業建設突出品牌化。疫情期間,我們擴大綠色食品生產銷售,引導居民消費。疫情防控強化的互聯網購物模式,也進一步凸顯了農產品品牌化的重要性。將深入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做為農業產業建設重點,通過建立農業示范園、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多種形式,借助“駐點”“對口”等幫扶力量,盡快培育地區農產品優勢特色,推動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為農民創造收益。
三是因地制宜開拓涉農領域建設。疫情防控中,餐飲服務行業接近停擺,南方鄉村文化旅游業受到巨大影響,但是北方大部分地區鄉村旅游尚未啟動。預計疫情全面控制后,結合春夏季旅游黃金季節的時間期和城鄉居民出現的休閑消費擴大趨勢,在對旅游服務行業的政策支持下,通過鄉村文旅建設的組合拳,推出適合周末短距離出行的鄉村旅游優惠措施,吸引城市居民開展周邊游、鄉村游。
在農村文旅基礎薄弱的地區,結合當地在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工程建設,創造優化在鄉農村勞動力短期務工環境,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多措并舉,建設現代化興農富民模式
在疫情防控中,人們的互聯網思維進一步深化,農產品接入電商平臺,實現互聯網銷售的模式深入農民心中。借助認識轉變有利條件,抓緊推進互聯網興農各項舉措,迅速擴大電子商務農村覆蓋面,鼓勵社會、集體、個體力量參與鄉村基層的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渠道,為全面脫貧后的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關之年,圍繞相關任務,財政支農投入的重點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這對引導鼓勵工商資本下鄉,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在發揮財政資金引領作用下,通過政府合作、服務購買、貸款貼息等方式,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流向農業農村。著重引導資本服務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建設融資,為資本支持企業就近就地建設完善倉儲、冷藏、加工等生產要素提供政策支持,支持供銷快遞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經營創造有利條件,切實優化創新資金投入機制和使用方式。
因農業生產環節收益較低,豐產誤農、減產傷農現象時有發生。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保障和資本動力引擎,結合疫情影響所產生的國民經濟調整,打造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多種形式,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綜合發揮政策、原料、勞動力等要素優勢,將依托農業農村資源的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確保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延伸的增收收益和就業創業機會,實現產業鏈興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