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林愷鋮
日前,備受關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終于迎來了“官宣”,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三大內容,即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中國積極推進“新基建”,既是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有力回應,也是立足于動能轉換、結構優化與效率提升而布局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
近一段時間以來,在疫情的沖擊下,世界多國出現生產(半)停擺、消費下滑,投資萎縮,貿易停頓和經濟下跌。然而,這場因正常的經濟活動被按下“暫停鍵”而引發的經濟危機與2008年金融危機在運作機理、政策環境、杠桿條件等方面均存在本質區別。中國較早地報告并取得疫情防控階段性勝利的事實和精準有序的復工復產的成效表明,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在盡快實現經濟復蘇的同時,著眼長遠,推進“新基建”,實現高質量發展。
與傳統基建不同,“新基建”主要面向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以技術創新為驅動,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基建”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綠色化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的必然結果,是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日漸飽和,而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等通信基礎,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基礎,數據中心、智能計算等算力基礎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情況下,以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必然要求。
作為一種超前部署的發展模式,“新基建”能夠產生“乘數效應”,帶來幾倍于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據中國信通院測算,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1.2萬億元。2020至2025年,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將達10.6萬億元。與此同時,“新基建”所呈現的深度學習、自主操控、萬物互聯、人機交互等特征,既可以加快人力資本積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產生“溢出效應”,又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商品的流動,優化要素配置,改善產業布局,產生“外部效應”。
從條件、過程與結果三個維度來看,推進“新基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主要體現在動能轉換、結構優化與效率提升三個層面。
第一,“新基建”通過新型要素驅動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轉換。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改善資本、勞動等要素的空間可達性來促進經濟發展,而“新基建”則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通過數據的利用和信息的傳輸,賦予機器、設備更強大的識別、學習、計算和協作能力,加速數據在設備、產品、服務、應用場景以及用戶之間的流動和連接,以達到人、機、物的互聯互通,致使資本、勞動等要素呈現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趨勢,從而提升生產要素的質量。“新基建”的推進,有利于進一步加快由資本、勞動要素驅動向以數據為核心的新型要素驅動轉變的步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新的動能。
第二,“新基建”通過促進新型產業的形成以及各產業的創新集聚發展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結構優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和交叉應用,既引導了部分產業由基礎層向技術層、應用層拓展,也帶動了一系列上下游產業鏈的興起。“新基建”的推進,有利于進一步促進產業分工,不斷加深專業化程度,吸引新型產業的集聚和發展,進而對產業結構產生顯著的溢出效應,實現從初級制造業到更先進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并最后邁進到創新活動的全產業鏈高端躍升。
第三,“新基建”通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供需的匹配效率以及技術的創新效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率提升提供支撐。“新基建”是技術擴散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平臺。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模塊通過“新基建”實現集成應用,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而且還能夠在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精確地匹配供需雙方,進而幫助企業通過努力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多樣化,以此來獲取更多的成功交易的機會。除了在生產環節及其匹配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外,“新基建”的推進還能夠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式,幫助企業在已有產品的升級和全新產品的創造的過程中,建立起知識共享的途徑和渠道,提高創新活動的速度和效率。
現階段,“新基建”尚處在起步期、成長期,存在規模有待壯大,各項信息技術的交叉融合有待推進,研發和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投融資機制有待完善等升級空間。未來,“新基建”的推進可在以下四個方面著重發力。其一,通過“新基建”要素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智能聯動,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改造與升級的步伐。其二,在信息技術不斷升級的基礎上,加快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模塊的融合,并通過不斷地優化、迭代再優化來實現其內部的高度集成。其三,引進、培養、整合高水平技術交叉型人才,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過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協同,萃取創新動能優勢。其四,拓展融資渠道,把政府購買、市場投資有機結合起來,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