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熊項斌
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在近日舉行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理論工作者大有可為。在對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理論工作者提出的四點希望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握規律,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短期波動中探究長期趨勢,使理論和政策創新充分體現先進性和科學性”。立場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是回答“為誰服務”“為誰發聲”“為誰支招”“為誰發力”的方向問題。新時代,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定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聚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用好調查研究,不斷推出理論觀點新、學術價值高、對策操作性強的研究成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智慧、凝聚力量。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
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原則。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馬克思主義應有要義和重要體現。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就應該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深刻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及時廓清和撥開困擾和束縛實踐發展的思想迷霧。
一是要回答時代之問。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強化時代意識,不能辜負這個時代,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當前形勢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答好“時代之問”,就是要更加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緊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回答好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如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提高改革決策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如何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等一系列關系我國發展和我們黨長期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中,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二是要回答人民之問。我們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我們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初心使命,保持和堅定為人民做學問、搞研究的理論自覺、政治信念。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答好“人民之問”,就要在尊重人民合法權益上多出“錦囊妙計”,更好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就要更加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緊密結合人民實踐創造多出“精品力作”,及時把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發揮的作用進行謳歌展現;就要更加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及時把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總結凝煉和高度概括。
聚焦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之變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這是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新時代我國社會矛盾的歷史性變化,給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人民”的概念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人民立場”是現實的,不是空洞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站穩人民立場,要與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結合起來,要與深刻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的特點結合起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環節,也是新時代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的重大命題。就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問題,既有物質性需要,還有社會性需要、心理性需求等。就當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既有城鄉發展不平衡,還有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整個研究工作應該而且必須發生根本性變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把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及其提出的新問題新要求調查清楚,深入研究人民群眾對于物質文化需要和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要求的實際情況,深入研究各地各個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重視研究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聚焦三大攻堅戰,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問題,按照宏觀研究要“高”、中觀研究要“實”、微觀研究要“專”的標準進行深入研究。現有一些研究成果與實踐脫節,“自說自話”“自彈自唱”“孤芳自賞”,在很大程度上研究選題的問題導向不準,精準性不夠。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瞄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接好“天線”,緊緊圍繞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不斷推出理論觀點新、學術價值高、對策操作性強的研究成果和智庫報告,為黨中央治國理政提供決策服務。
善用調查研究之器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黨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只有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我們才能正確認識客觀世界、認清事物本質、摸清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領導干部的基本功”“調查研究是正確決策的基本功,也是參政議政的基本功。做決策本身并不難,難的是對情況的準確把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要能夠實現“跟得上”“貼得緊”,能夠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精準服務,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以現實問題為導向,以深度調查研究為基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用好這一重器,一是要堅持問題導向。鄧小平同志指出,“能不能深入下去,工作能不能落實,關鍵在于領導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則、深入部隊、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導向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開展調查研究時,要有的放矢,要有明確指向性,防止“隔山打炮”,避免無意義調研,尤其是要選擇影響和制約本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選擇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選擇影響社會穩定矛盾化解的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二是要謀劃科學方案。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進行政策研究必須進行獨立思考,前提是必須有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做好調查研究,目的是為決策者提供有價值的、可操作性的研究和建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開展調查研究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制定詳實提綱,摸清實情,收集基礎資料,力求準確、全面、透徹、全面了解情況。尤其是要明確對象,因為調研對象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調研結果的真實性。只有合理確定調研對象的范圍,才能全面客觀掌握實際情況。三是要深入一線調研。開展調查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調查清楚,把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準確,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研究透徹。要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問題、認識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實踐并不斷完善,從而使決策意見更具有可用可操作性。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用好“調查研究”之利器,真正撲下身子、走出辦公室、深入一線開展調研,做到親自察看、親身體驗,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最真實情況,緊緊把握發展實情,將存在的問題摸清弄實搞透,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本文系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8BDJ00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