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甄文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這為我們在新發展階段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在此形勢下,梳理和總結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經驗,對實現文化領域的接續發展和遠景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產業繁榮興盛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撐,而影視作品的品質與影響,則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近年,中國影視界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作品,在贏得口碑的同時,也獲得了較好的市場回報,彰顯了新時代文化產業的繁榮和文化建設的成就。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厚植文化自信的群眾根基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扎根人民、服務人民。影視作品必須以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為價值訴求,以喚起民族自豪和愛國主義為情感導向,以講述中國故事和塑造中國形象為重要渠道,以提升國家魅力和助力偉大復興為使命擔當。新時代影視作品無論是從人物角色的選擇還是故事背景上,都更加強調個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線索,在宏大背景與人物敘事上,更加注重搭建個人與國家、行業與國家、故鄉與國家之間的命運橋梁,其帶給觀眾的直觀感受就是“小時代與大時代、個體與國家社會之間同呼吸、共命運”。在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中,民族榮辱、國家興衰等宏大主題并非遙不可及,每個鮮活的個體都可以像水滴一樣折射出時代進步的萬千姿態,每一段平凡的奮斗都能夠如涓涓細流般最終匯聚成歷史前行的汪洋大海。此外,新時代影視的亮點還在于,大部分作品既能頌揚和謳歌時代成就和人性光輝,也不回避和掩蓋當下的社會矛盾和現實痛點,其實質就是站在大眾的視角去觀察國家與社會的變遷。概言之,新時代影視的成功,源自創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長期觀察和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堅守。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因此,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創作出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觸及人民靈魂的、引發人民思想共鳴的作品,文化自信的群眾基礎也就能不斷夯實和擴大。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創新提升文化活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世代奮斗的精神積淀,是構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來源,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因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尋求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中國爭取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的重要途徑。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鍵在于以創新的形式和途徑讓其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適應中國與世界不斷增強的交流互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從戰略層面關注文化發展中的新趨勢與新現象,關注年輕群體成長和移動互聯網雙重驅動下的文化產業新業態,研究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規律下的文化動向,將中國文化置于全球視野和時代變遷的格局中提升活力。進入新時代以來,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電影、網絡演出、網絡動漫等新興文化業態快速發展;大數據、“互聯網+”、虛擬現實技術等新模式和新技術不斷涌現;影視、移動終端、互聯網、娛樂等文化形態或媒介逐漸融合,傳統文化產業正趕上移動互聯網的新機遇和好時代。總之,在服務形式、內容建設、傳播手段、管理機制的創新驅動下,科學技術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更加明顯,從而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賦予了傳統文化更易傳承的時代創新內涵,更好地滿足了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打造文化核心競爭力
文化競爭力強弱與否,不能只是以滿足國內需求、贏取國內觀眾和市場為目標,還要努力在世界舞臺和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文化建設在國內取得驕人戰績的同時,能否走出國門,獲得國際市場的青睞與世界人民的喝彩,是更為關鍵的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不把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強加于人,而是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與世界人民分享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果實;中國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最終目的地不是異國他鄉,而是祖國故鄉,是通過“走出去”實現“引進來”,在與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取長補短,美人之美爾后美美與共,最終實現中華文化永續發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形式既有政府主導的文化合作,也有民間自發的文化交流,通過搭建不同層次的文化交流互鑒的機制平臺,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在此過程中,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迅速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也隨之增強。
《中國國際文化貿易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8年中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1023.8億美元。文化產品出口貿易市場更加豐富,美國、荷蘭、英國、日本等與中國對外文化產品出口合作頻繁,同時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和國家的文化產品出口不斷增加,2018年出口額達到162.9億美元。中國的文化產品走向世界,有效肩負起了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價值理念、彰顯中國智慧的文化使命。因此,新時代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將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情懷和中國智慧等核心要素揉進文化產品,培育一系列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的文化魅力,形成中華文化的核心競爭力。同時,積極調研國際文化市場,根據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審美與習慣,創作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彰顯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和文化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