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高質量發展、善用法治方式、全域旅游、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城市更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揚、戰炤磊:以高效能治理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江海學刊雜志社副主編戰炤磊指出,文化領域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答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催生了文化領域的深刻變革,只有不斷推進信息化條件下的文化領域治理,才能更好地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匯聚起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精神力量。具體來看,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是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文化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應瞄準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各項任務的新要求新趨勢,遵循文化建設和治理的內在規律,堅持守正創新、系統集成、協同合作,聚焦方向引領、共識凝聚、資源配置、組織動員、機制創新、風險防控等維度,全面提升文化領域治理能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封麗霞:善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促改革促發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封麗霞表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治,強調在法律框架內調整各類主體的利益關系,可有效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社會主義法治的不斷進步。充分發揮法治的確權、規范等功能,能夠從多方面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把法治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點難點問題,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善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促改革促發展。一是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堅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各種所有制經濟,把平等保護貫徹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責同罪同罰。二是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按照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以及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的基本要求,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離不開法治的“硬約束”。三是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一方面,加大對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違法行為的查處懲治力度,另一方面,依法妥善解決不同經營主體間的利益糾紛和矛盾。四是營造守法誠信的社會氛圍。通過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多方主體的深度參與、共同推動,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
【羅國輝:發展全域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羅國輝認為,全域旅游將一定區域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公共服務、推進產業融合、加強綜合管理、實施系統營銷,從而不斷提升旅游業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國際化水平,更好滿足旅游消費需求。全域旅游的核心理念在于“全”,即全過程體驗、全空間拓展、全產業聯動。發展全域旅游,關鍵是推動旅游業從單一產業向綜合產業轉型升級,催生各具特色的旅游新業態,實現從“旅游+”到“+旅游”的轉變,讓旅游不再是“走馬觀花”的短暫出行,而是滲透到生活肌理的深度體驗。發展全域旅游,前提是以全域視角優化配置經濟社會資源,通過整體提升生態環境與景觀風貌,構建處處成景、步步見美的全域景區化環境,讓全域空間既適宜居住生活,又便于游覽體驗,實現“宜居”與“宜游”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旅游業具有突出的產業關聯力和帶動力,能與許多產業實現融合共生。要深化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創造出豐富的旅游新業態,打造高質量旅游產品,讓全域旅游呈現出形式多樣、體驗獨特的生動景象。此外,發展全域旅游是一項系統工程。激活全域旅游發展新動能,亟須建立跨層級、跨部門的全域旅游綜合協調機制。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發展梗阻,打破部門壁壘,推動資源整合與高效利用。
摘編自《人民日報》
【鄔愛其: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
浙江大學企業投資研究所所長鄔愛其指出,目前,我國已經涌現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4.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對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保障產業鏈韌性安全。三是有效破除“內卷式”競爭。四是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國逐漸建立起了以“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主體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群體規模和發展質量得到有效提升。但面向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國家戰略需求,當前發展壯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仍面臨一些現實挑戰。其中,最為突出的挑戰表現在復雜動蕩的外部環境加大了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難度和風險。這倒逼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以機制創新增強企業內生發展動力。一是激發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完善內生動力機制。二是增強龍頭企業賦能作用,完善產業協作機制。三是加快數據要素有效供給,完善市場開發機制。四是培育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完善生態共生機制。
摘編自《學習時報》
【施蕓卿:不斷深化城市更新的人文意涵】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施蕓卿指出,如果把改革開放后突飛猛進的城市擴張、建設和現代化稱為中國城鎮化的“上半場”,那么,在城鎮化率超過65%、經濟進入“新常態”、城市建設重心從增量轉至存量的當前,中國的城鎮化進入“下半場”,正在從“物”的、“量”的城市轉為“人”的、“生活”的城市。首先,城市更新向“存量”和“人文”轉型。當前的轉向希望將“人”及其“日常生活”帶回更新進程,并嘗試以一種更系統的方式協調空間與人、經濟發展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這既是對早期“只見空間不見人”的城市開發模式的反思,也是對日益崛起的社會力量的回應,更是對建構現代化人民城市的持續探索。但難點在于,在過去三十余年飛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中,大量原有的公共生活在變革中消失。如何找回城市的靈魂?即如何真正把“人”帶回來,在激發人與人日常互動的意義上重建公共空間,實現城市的“活態保存”,這是城市更新進入下半場要面對的關鍵問題。其次,以公共空間為方法,營造新型城市生活方式。這意味著,要以一種過程性、流動性的思維來看待當前的新型公共空間建設,使之從“目的”轉變為“手段”。其本質在于要借助公共空間建設來重塑當前城市中不同人群間溝通對話、制度內外資源對接轉化的機制,建構現代化人民城市的新型生活方式。最后,探索長效機制,邁向更具公共性的美好生活。包容性公共空間建構的關鍵在于要有一個國家、市場、社會力量相對平衡的小環境,并積極探索三者之間的協作機制。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