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兩會”特稿:中國經濟新常態專家系列談十三】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李揚
2014年的中國經濟,已經充分展示出新常態的多方面特征。這些特征通過三個維度展現在我們面前:一是數量、規模維度,如經濟增長速度、物價水平、財政收支、貨幣供求、國際收支等等,這一維度展示的是經濟運行的數量側面;二是經濟運行結構、效益和質量的維度,諸如三次產業結構、勞動生產率、各種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數據的變化等等,這一維度展示的是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側面;三是改革的進展和增長動力的轉換維度,諸如商事制度、財稅體制、金融制度、國企國資、民營經濟、投資融資等等,這一維度展示的是經濟運行體制機制的變化,它揭示的是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可持續性。上述三個維度對應著新常態下經濟運行“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三大特征,只有從這三個維度綜合觀察,我們才能對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及未來發展趨勢有清晰的認識。
一些分析者僅僅關注速度的變化,并據此得出對中國經濟悲觀的結論,少數人甚至將之與經濟衰退等量齊觀。這些看法肯定是片面的。這是因為,這些看法僅僅注意到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一面,但卻未注意到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均穩步提高的一面。2014年,中國的勞動生產率較2013年提高7%,顯示出效率對速度的良性替代。
從經濟結構看,2014年,我國第三產業增長8.1%,超過了第二產業增速0.8個百分點。這一變化,使得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8.2%,高出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這正是我們多年來孜孜以求的變化。從增長結構看,201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達到51.2%,比上年提高1.3%,超過投資對GDP增長率的貢獻4個百分點。自上個世紀以來,我們就一直希望經濟增長機制從投資增長型、外需引導型轉變為內需引導型,這個希望,在2014年開始實現。長期以來,我們希望經濟發展能夠在較低能耗、較低水耗和較少排放的基礎上進行,但一直未能如愿,在 2014年,這些目標中的大部分已開始實現。就對外經濟關系而言,2014年,我國國際收支差額繼續保持著占GDP之比低于4%的態勢,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繼續下降。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經濟增長速度雖有下降,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率依然保持著高于經濟增長速度、農民純收入增長率高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雙超”良好態勢,并導致中國城鄉收入比于2014年首次降到3倍以下,邁開了縮小城鄉差別的堅實步伐。如此等等,都表明我國經濟進入了速度略有下降但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新狀態。
就第三個分析維度即改革而論,2014年的進展更十分顯著。僅就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而言,就有近40項改革措施推出或開始實施。行政審批制改革令世人矚目。2014年,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總方向,行政審批制度再度減少300項。在商事制度上,簡化手續,放寬準入是一大亮點。2014年,近1300萬家新企業建立起來,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而且80%以上集中于服務業。這一變化,有效地在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環境下支撐了就業的增長。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全面推出。預算的規范、完整、公開、透明,以“營改增”為代表的稅制結構的全面調整,全面推行中期財政規劃,編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等等,開始為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鑄就堅實的國家治理基礎和支柱。支撐新常態的社會安全網已經有了相當的密度。社會保障制度的并軌、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進一步完善了“宏觀穩定、微觀搞活、社會制度托底”的新宏觀政策的架構,基本保證了我們能夠承受較大的增長率減速的沖擊,進而從容地進行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換。外向型經濟體制建設取得新進展。上海自由貿易區建設在扎實推進,形成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并于2014年底開始在天津、福建和廣東推廣。
綜上可見,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已開始脫離投資驅動和出口驅動的傳統增長方式,正逐漸向更強調質量、效益、創新,更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更重視民生改善、更具可持續性的軌道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熟知的數量型指標正發生著向下的變化,而我們過去比較陌生且重視不夠的質量、效益型指標正發生著向上的變化,與此同時,改革不斷在穩步推進。
2015年的中國經濟將繼續沿著“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格局前行。
在增長的速度維度,我們將秉承“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的理念,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持續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牢牢把握穩增長的主動權。
在結構調整方面,我們將進一步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發揮政府和民間投資的作用,引導經濟結構優化。我們將通過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業大國成長為制造業強國。我們將通過發展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主導產業。我們將通過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
在改革方面,簡政放權的力度將繼續加大,財稅體制、國企國資體制改革將進一步推進,開放型經濟體建設將邁開新步伐,自不待言,同時,金融改革、“三農”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價格改革、以及多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等等也將啟動。
總之,在新常態看下應該綜合以上三個維度來看待中國經濟發展。經濟質量不斷提高,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改革動力持續增強,中國經濟已邁入一個新的階段。
系列談四 董小君:經濟新常態讓市場主體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
系列談七 施建軍: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經濟新常態提供外部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