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文經濟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人工智能、中國式現代化、海洋科技領軍企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邱衛東、樊長琴:搭建人文經濟學多元傳播平臺】
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邱衛東、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樊長琴指出,人文經濟學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與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在統一,既契合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本質要求,又致力于破除西方經濟學話語霸權的桎梏。在百年變局與數字革命交織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深化人文經濟學研究需要回應精神生產與物質基礎的雙重需求。這要求我們不僅要構建人文經濟學的自主知識體系,更要搭建人文經濟學的多元傳播平臺。一方面,依托主流媒體,強化權威傳播。主流媒體可幫助受眾形成對基礎范疇與核心命題的系統認知,邀請跨學科專家、政策制定者與實務界人士聚焦“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中的價值補償機制”“人文經濟指標體系構建”等應用議題展開深度研討,在學術辯論與政策對話中展現其理論內涵的多維性。另一方面,借助新媒體平臺,創新傳播形式。如通過動態信息圖可視化呈現文化消費與城市創新指數的關聯性,或借助微紀錄片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市場化實踐,將“文化價值向經濟動能轉化”的理論命題轉化為可感知的經驗事實。同時,開展國際傳播,提升全球影響力。既要加強與國際媒體的協作互動,通過聯合報道、國際媒體論壇等具體形式,系統分享中國在人文經濟學領域的研究進展與實踐成果,逐步提升中國在人文經濟研究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又要立足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稟賦與受眾關切,實施差異化傳播策略。
摘編自《光明日報》
【徐志民:不斷深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的規律性認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徐志民表示,我們必須堅持正確歷史觀,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堅決抵制和徹底批駁歪曲抗戰歷史的錯誤言行,堅持用發展、全面、聯系的觀點分析和研究歷史。一方面,堅持唯物史觀,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把握歷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漸超越國內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另一方面,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正確導向,實事求是地研究與評判歷史。中國共產黨科學準確地把握中日兩國國情對比和抗日戰爭形勢的變化,擘畫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基本方略,始終引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正確方向,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歷史證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國家和民族克服困難、取得勝利、興旺發達的根本所在。同時,秉持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引領下,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鐵骨錚錚、視死如歸,義無反顧投身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奏響了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另外,堅持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把握歷史大勢、認清歷史方位、掌握歷史主動、推動歷史發展。抗日戰爭勝利80年后的今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抬頭,我們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輝:人工智能助力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蓬勃發展】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輝認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科技革命的重要驅動力,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面向未來,要聚焦關鍵問題精準發力,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作用,推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蓬勃發展。一是強化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攻關。依托我國強大的人工智能人才供給優勢,聚焦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通用目的技術領域研究,努力突破“卡脖子”技術。二是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興產業融合創新。針對新興產業的特點和需求,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中的應用。支持企業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試點,鼓勵企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生產智能化水平、優化產品設計和服務模式。三是引導人工智能賦能未來產業前沿領域。加強對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前沿領域的研究和布局,提前開展技術研發和應用探索。建立未來產業創新孵化平臺,為創新企業和團隊提供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風投對接、市場推廣等一站式服務,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和顛覆性的未來產業項目。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秋:激發全球合作新動能,以開放共贏厚植人類繁榮之基】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王秋指出,唯有通過開放合作打破壁壘、以共贏思維凝聚共識,才能激活全球發展的深層動能,為人類繁榮奠定堅實基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表明,開放包容、互利共贏才是全球發展困局的破局之道。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以制度型開放破除“逆全球化”壁壘。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投資規則區域化、碎片化趨勢明顯,全球產業鏈面臨“斷鏈”“脫鉤”風險。通過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實踐,《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條款對接等領域形成突破,“‘一線’放開、‘二線’管住”進出口管理制度試點成效顯著。增設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優化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推進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增加自周邊國家進口,降低全球貿易成本,中國正以實際行動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確定性。另一方面,以“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賦能全球增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余年來,“一帶一路”已從“大寫意”轉向“工筆畫”,成為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國際合作平臺。這一倡議的成功,在于其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聚焦“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合作成果,讓“一帶一路”從“倡議”變為“行動”,從“藍圖”變為“實景”,成為共建國家共享發展機遇的“雙向快車道”。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王壘:培育發展海洋科技領軍企業,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壘表示,新時代加快發展壯大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必須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當前,必須把培育發展海洋科技領軍企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我國實現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與海洋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其一,明確海洋產業重點領域,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產業。聚焦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圍繞海洋工程、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等關鍵領域,加快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突破;瞄準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圍繞海洋信息技術、海洋生物醫藥、生物制品等領域,開展前瞻性、儲備性基礎研究。其二,優化海洋科技企業成長環境,完善領軍企業梯隊培育機制。針對不同生命周期和發展階段的海洋科技企業需求,提供精準化的政策支持,包括研發補貼、稅收優惠、人才引進、市場推廣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成果技術交易平臺,維護海洋科技企業合法權益。其三,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發展海洋經濟,促進耐心資本賦能海洋鏈主企業實現關鍵技術創新突破。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設立海洋科技創新專項政府引導基金,重點支持領軍企業關鍵技術研發、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化應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加大對海洋科技企業的投資力度。其四,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創新能力。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海洋前沿科學問題,持續推進科技項目“揭榜掛帥”“賽馬制”,加大對海洋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