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上合組織、中華民族共同體、新質生產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關健斌:以“中國擔當”拓展“上合格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發展研究所所長關健斌指出,當今世界,大國博弈持續升級,地緣沖突接連不斷,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治理挑戰重重。成立24年來,上合組織經受了國際風云變幻的嚴峻考驗,走過了求團結、增互信、謀發展、促合作的艱辛歷程,樹立起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典范。實事求是地講,上合組織一路走來始終伴隨著別有用心者的質疑和懷疑。面對美西方輿論花樣翻新的棒殺和捧殺,上合組織并沒有成為所謂的“反美、反西方”組織,而是與聯合國、獨聯體、歐亞經濟聯盟、亞信會議、東盟等國際組織密切聯系,成為一個極富活力的全球公共平臺和極富開放性的多邊機制。事實證明,上合組織的吸引力不是來自中國的威懾力,而是來自中國的親和力;上合組織的高人氣不是來自中國的霸氣,而是來自中國的正氣;上合組織的傳導效應不是來自中國的主導,而是來自中方對各方的引導。國際社會期待上合組織展現更大擔當作為,也相信上合組織將從海河之濱再出發,在百年變局中彰顯“英雄本色”,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磅礴力量。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須愛:開辟全方位協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路徑】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須愛表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落腳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核心。共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強大思想動能。其一,黨對民族工作、邊疆治理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加強。新時代以來,黨的民族工作體制機制得到系統性重塑,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得以形成與不斷完善。其二,全面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持續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踐行,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被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體系,一大批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得到樹立與凸顯。其三,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現代化發展水平和民生福祉空前躍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堅持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把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發展納入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局,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生產生活基礎設施、自我發展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態環境保護等均得到空前改善。其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方位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不斷優化對口支援、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工作,積極制定支持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的政策,不斷豐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間和場景。其五,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得到切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工作、邊疆治理等領域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切實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牢牢掌握了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戰略主動權。
摘編自《人民日報》
【呂鵬: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突出因地制宜】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呂鵬認為,在實踐中,新質生產力已經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當前,一些地方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還存在盲目行為。這些都說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全面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應跳出“新產業依賴癥”,摒棄片面的“抄作業”思維,需聚焦地方優勢資源,做好“老樹發新芽”的文章。二是重視用好“窮辦法”和“土辦法”。要認識到“窮辦法”“土辦法”里也有“真知識”,也能長出“富產業”,必須力戒形式主義,把有限的資源和力量用在刀刃上,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產業發展質量。三是強化產業鏈協同與新舊產業聯動。制定科學的產業協同發展規劃,明確特色主導產業,推動資源向重點領域集中,避免產業過度分散。鼓勵鏈主企業開放技術接口與數據平臺,引領上下游中小企業共同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四是自覺將基層創新與頂層設計相協調。因地制宜不是分散化,而是精細化統籌的一種高級形態,強調在國家戰略指引下,基于地方比較優勢實現資源最優配置。
摘編自《經濟日報》
【解桂海:不斷深化中外民間友好,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
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研究員、廣西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解桂海指出,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要堅定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持以“同球共濟”的精神、合作共贏的理念、開放包容的胸襟,讓民間外交展現新作為、取得新成效。一方面,舉好旗幟、把好方向,讓民間外交更具“政治力”。新形勢下,要毫不動搖堅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民間外交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持續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間外交的重要論述,切實從“堅持胸懷天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出發,認清吃透做好新時代民間外交工作的立場觀點方法,把準把牢民間外交的職責定位與發展方向。另一方面,聚焦區域、圍繞周邊,讓民間外交更具“服務力”。民間外交要充分依靠中國與東盟國家地緣相接、血脈相連、文化同源、心意相通的天然優勢,持續加深與周邊各國民眾的人文交流,不斷加強旅游、文化、媒體、衛生等方面的合作,讓民心相通成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情感根基。同時,重視青年、凝聚青年,讓民間外交更具“影響力”。增進世界各國青年一代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基層、深入民心、深入未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蓄青春力量。另外,講好故事、用好數智,讓民間外交更具“感染力”。要推動民間外交與數智技術深度融合,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手段,打造沉浸式、互動性的交流場景,讓世界更直觀地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與重大意義,在身臨其境中增進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與認同,增強民間外交的感染力與實效性。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