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陸銘(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并強調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結合2019年8月26號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以來我國關于區域經濟協調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
當前,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接下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均會持續提高。在此背景下,區域經濟的發展將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主要載體的區域發展格局,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將是整個國家層面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環節。這就要求各種生產要素能夠高效集聚,生產要素市場進行深化改革,使得人口、土地、資本、技術、數據等等生產要素能夠在不同的地區之間、不同的城市之間以及農村和城市之間進行更加有效的配置和合理的流動。由此,未來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將形成以東部沿海地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可擴大為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以成渝雙城經濟圈為代表的中國經濟“第四極”的城市群——若干國家級中心城市如武漢鄭州西安等為核心的區域性城市群——以省會級的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這樣一個梯度發展格局,各個城市群之間的產業格局和分工將有所深化,一體化的進程將有所提高。
在這樣的一個大的背景之下去看中國的區域發展,就能夠比較好地理解每一個城市群和每一個區域的發展在整個國家一體化的“一盤棋”之下將呈現出一些什么樣的新態勢、有一些什么樣的短板需要去克服和解決。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這延續了中國之前對于區域協調發展的一貫政策。
具體來看,沿海的幾個大城市群最為重要的功能就是成為帶領整個國家向更高階段發展的一個創新增長極。這些城市群的主要任務就是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及開放程度,進一步完善市場化體制,進一步以體制機制的創新促進其內部更深層次的一體化。
錨定中國經濟“第四極”位置的成渝雙城經濟圈,對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的戰略性意義,對國土空間格局在西部地區形成一個區域增長極也具有重大意義,其接下來需要面臨的問題是克服省級行政邊界壁壘這一重大挑戰,進一步打通合作之路以形成一體化效應,真正發揮西部地區增長極以及國家經濟“第四極”作用。
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的長江經濟帶發展,因借助于長江強大的航運能力而在整個國家經濟當中占有重大地位,近年來GDP占全國超40%,故而經濟地位可以說是不可取代的。此外,由于長江貫通了中國的東中西部,更是使得長江經濟帶發展對于整個國家的一體化產業鏈戰略布局的優化以及東中西三個地區的協調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戰略意義。
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來說,則要更好地發揮廣東、香港和澳門之間產業發展的互補效應。如香港仍然具有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教育及醫療方面也有很強的優勢,能夠補齊區域內部分高等教育、公共服務資源等相對滯后地區的短板,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發展注入新活力。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也備受關注,其發展面臨著非常獨特的短板和需要打破的局面。黃河的中上游地區是中西部傳統的老工業基地,這些地方接下來有兩個很重要的任務。第一是摒棄以前的工業發展模式,大力推行生態保護和修復,緩解長期存在的生態脆弱和環境壓力“破表”問題,進而從根本上破除邊發展邊破壞環境的現象,實現更加高質量的發展;第二是要在西安、蘭州等城市,依托質量不錯的高校、國防軍工業及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新經濟業態,實現新的發展并把握住新發展態勢和機遇。
東北地區是中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但由于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加入全球化后,經濟重心轉向東南沿海地區港口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東北經濟相對來說發展地較為緩慢。不過,東北也無需過于焦急,東北的現代化程度、城市化水平在中國仍然是最好的地區之一。要實現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接下來東北地區一要更好地利用自己原來已經積累下來的優勢,如在科研方面的優勢、在一些大國重器的產業發展方面的優勢等,不斷發展自己,夯實基礎;二要積極關注營商環境、政商關系、市場體制發育等一些相較于南方來說比較落后的問題,尤其是在體制機制的市場化方面,應該迎難而上,加快市場化建設水平,更好地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構建起一個比較好的制度環境;三要培育出一些新的增長熱點,挖掘一些新的經濟發展比較優勢,抓住新的發展機會。如東北地區的農業產業發展將在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旅游業近年來發展也非常突出。這些都是東北地區產生的新發展機遇。
總的來說,各區域在進行產業發展的調整過程當中,既要讓一些地方的既有優勢變得更加突出,又要盡可能地尋找到適合各區域的新發展動能。不管怎么樣,讓不同的區域都發揮好自我的比較優勢,各區域之間的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不斷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進一步完善,仍然是未來中國區域經濟走向協調、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的必行之路。把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建設地更加高效和可持續,既是當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需要,也是中國進入到經濟發達階段以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十四五”時期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要不斷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夯基構架,推動中國經濟再上新臺階。
?
相關閱讀:
【專家學者看兩會】構建多維協同發展路徑 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專家學者看兩會】大力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